成都遮阳蓬,成都窗蓬“遮阳篷究竟能‘智能’到什么程度?”项目刚开始,杜晓辉他们心里也没底,只是模糊地认为可以随着光强、风速、是否有雨等天气因素的变化自动调整。为了避免自己的设计与已有专利重复,失去创新价值,队员们在网上查阅了300多份关于遮阳篷的专利。他们发现,目前,根据某一单一的天气状况来控制遮阳篷伸缩的设计已经存在;但是综合各种天气状况,统筹调节的遮阳篷设计还处在研发阶段。于是团队认定了“随着各种天气状况的变化自动调节,遮阳篷可以有这样的智能”。
成都遮阳蓬,成都窗蓬实验中,杜晓辉经常去一些机械加工厂加工零件。复杂的零件就请工人师傅按照设计图纸加工;零零碎碎的小件,杜晓辉往往自己动手。和工人师傅混熟了之后,大家也常常开杜晓辉的玩笑。有一次一个姓吴的师傅对小杜说:“大学生不是整天待在教室学理论的吗?没见过像你这样的学生,动手能力还蛮不错的嘛。”
成都遮阳蓬,成都窗蓬动手的机会也不是没有。像杜晓辉这样的工科生,在大一大二的时候就有金工实习这样的实验课。几十名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按照《实验指导书》的步骤操作,做出一些小的零件、模型等。刚刚接触金工实习的时候,杜晓辉和其他同学一样,看着自己车出的螺纹、铣出的凹凸模,高兴得不得了。还有各种电路实验课,他们也是按照教科书给出的步骤接线、设定参数,然后得到实验结果。但是后来,大家的兴趣就渐渐淡了。因为教科书上已经给出了详细的实验步骤,结果毫无悬念,以致全班几十名同学撰写的实验报告都千篇一律。
成都遮阳蓬,成都窗蓬在参加“创新性实验计划”前,杜晓辉认为,“能在实验室按照实验指导书重复出某个实验电路就是动手能力的表现”。直到他在自己的设计中,去思考为什么这个设计是合理的而那个不可以时,才恍然大悟,自己之前的试验不过是机械地重复,没有任何创造性。
成都遮阳蓬,成都窗蓬前段时间,在试验自己设计的电路时,看着电路图上的那十几根接地线,杜晓辉他们拿着手里的导线,傻眼了!因为以前的课堂上,老师没有教如何做接地,就连图书馆里、网上,这样的实际操作资料也少得可怜。4个人只好转而去请教有经验的老师。老师告诉他们,这方面的知识只有在实际操作中慢慢积累,在课本上是学不到的。